2022优秀毕业生 |潘晨:成为一扇窗,成为一束光

发布者:谢袁欣发布时间:2022-09-15浏览次数:232


  潘晨,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22届硕士研究生,获评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她是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于20188月至20197月在云南省永平县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支教,期间获评永平县“教育扶贫优秀青年志愿者”。

  研究生期间,曾在复旦大学团委先后担任实践部长、副秘书长和书记助理,获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未来,潘晨将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工作。


于史料阅读中默默耕耘

“我的导师是一位严谨、专业、善良的学者,是以身作则的榜样”,潘晨对导师马建标教授充满了敬佩与尊重。本科时她不仅上过他的课,毕业论文也在马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因此,研究生阶段潘晨依旧选择跟随马建标教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马老师影响下,潘晨在史学学习上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也逐渐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

研一刚开学,马建标教授就组织了读书会,培养大家静下心来阅读史料的习惯。在导师的引导下,她认真阅读档案史料,每周撰写数千字读书报告,两年来积累了近20多万的读书笔记。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与史料翻译工作,提高了潘晨英文档案阅读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由此对近代中美关系的发展脉络有了直观的历史认识,而这也对她平时的课程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潘晨在导师的鼓励下,将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细心修改,进行了发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常与导师沟通,每次发过去老师会第一时间看完,提出细致、中肯的修改意见。”潘晨说。

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导师对于潘晨的生活和就业也很关心。本科毕业后,潘晨远在云南支教,马老师常会发信息问候;研究生期间,他会定期与师门同学交流学业、生活,即时了解大家状态。在潘晨感到压力大时,马教授与师母都给予她关怀和开导。“虽然我在学术上没有做出特别强的成果,但我的导师一直鼓励我,告诉我发挥所长、支持我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潘晨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因为某方面不足而自我否认,因为从老师那里收获了很多鼓励,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

导师的相处中,潘晨渐渐明白了何为师之大者,对于“教书育人”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成长路上有盏灯——在三尺讲台上播种梦想

永平,这个复旦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对于潘晨来说却不仅仅停留在学校的报道中。自复旦大学于2012年在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启动对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一批一批复旦人奔赴永平,书写他们的故事。复旦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是第一年去永平支教的一届,潘晨作为支教成员之一,同队友一起把“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牌子立在了永平这块土地上。“我都回校三年了,但常常想起北斗中学和我的学生。只要讲到在永平的支教经历就有很多话想说。因为在那里有很多很多的回忆,终生难忘。”潘晨说。

2018年,潘晨本科毕业,并于当年8月前往永平。此刻,正值永平县脱贫摘帽的赛点,研究生支教团的到来为复旦在永平的答卷添上了“教育脱贫”这一充满希望的一笔。扶贫先扶智,他们以“教学、家访、资助、文化、宣传”为抓手,五位一体地开展支教扶贫,不但亲身投入教学、入户调研中,还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为当地学校和学生提供资助,切身参与到教育扶贫过程中。


支教期间,潘晨组织学生开展少年宫阅读活动


在北斗中学支教的岁月里,潘晨和学生们一同早起,一同跑操,又一同学习和进步。在那里,她负责两个初二班级的语文课程。第一次月考,潘晨发现班级里有位同学语文只有16分,这让她感到很诧异,于是找到那名同学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知道这个孩子语文学习一直很困难,平时也不爱交流。但是潘晨没有放弃,一方面她分析了这位同学的试卷,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会写作文。另一方面,她常利用课余时间找这位学生谈心,了解他生活中的细节。在交流过程中,潘晨发现这个孩子能够正常与人沟通,在他的周记中也可以讲清楚故事,这大大提升了她的信心。于是,每次指导周记、不厌其烦地为其修改错字和语句、在考试之前特别的叮嘱......都渗透了她的关怀和耐心。通过一点一滴的辅导,在结束支教时,这名学生成绩已经提高到合格。不仅如此,她所授课的两个班级所有学生语文成绩都达到了合格线,不漏一人是她为人师表小小的坚持。

  支教结束后的回程高铁上,潘晨收到班主任的微信,说期末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成长路上有盏灯》,之前那位不会因为不会写作文考过16分的学生写道:潘老师是成长路上的一盏灯。“从来没有人像潘老师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写作文。”这种被看见的肯定、暖心的反馈,令潘晨很是感动。


支教期间,潘晨与学生合影

 

“我自己是农村的学生,当年通过‘腾飞计划’来到复旦。所以我很希望能把自己的故事讲给那里的孩子听,让他们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潘晨充满希望地说道。因为拥有较为相似的经历,所以她教学中充满热情、细致和耐心,不仅仅关注于学生的学习问题,还关心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心理问题等。在孩子们心中,她不仅仅是一位春风化雨的引路人,更是一名替孩子们着想的大姐姐。

  谈及这段经历的收获,潘晨表示更多的收获是观念上的变化:初到永平时希望这些孩子能够走出大山,一直强调让他们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年实践下来,她逐渐理解了孩子们,看见了很多孩子各自不同的处境。现在,潘晨希望孩子们能找到适合自己路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不希望他们从小就背上走出大山的重任,我希望他们成长为正直、善良、有情有义、勇担责任的人。”


这个愿望正在不断实现。想要做家里第一名大学生的小姑娘考上了“复旦·永平振兴班”;学习不那么出色的另一名男同学找到了自己的体育特长,考取了二级运动员证书;另一位体育特长考到大理州实验中学的学生拿到全省5000米锦标赛第八名,他更希望发挥体育特长考上顶尖的大学;上了职业高中的孩子刻苦学习技术,希望能来复旦后勤实习再见潘老师一面......大家纷纷找潘晨报喜。

“去之前我就想着要用心完整这一年的工作,花了很多心思、投入很多情感,现在看着曾经撒下的种子慢慢发芽、长大,真好。”潘晨说。


2019年7月,潘晨在支教地的最后一堂课

在学生工作中发现初心

学习之余,潘晨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本科时期曾担任历史学系本科生联合党支部副书记,研一一年担任了历史旅游2019级硕士党支部书记。“本科刚开始来到复旦时,我发现大家都很优秀,有些无所适从。辅导员看见了我的迷茫,建议我可以尝试学生工作,锻炼自己,也可以认识更多优秀的人。”于是从本科到硕士,潘晨一直岗位上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引导各位党员认真开展理论学习,投身实践和服务群众。

同时,潘晨也在校团委先后担任实践部长、副秘书长和书记助理,协助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多个全校性主题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我的导师非常支持我做学生工作,他认为这是我擅长的地方,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潘晨说到。她觉得学生工作是一个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的事情,通过策划和完成活动,带队伍团结协作,有压力也有收获。多年的学生工作生涯中,她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等得以提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2020年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先进个人”这些荣誉是大家对她工作的肯定。

如何平衡繁忙的学业和学生工作?潘晨回忆道,研一时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工作也比较多,每天有回复不完的微信,那时会有些手足无措。经过不断地反思,潘晨总结出了经验。其一是在学习上提高效率,分清轻重缓急;其二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其三是明白自己为什么出发,选择什么便努力去做,提升抗压能力,不忘初心。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她始终保持热情,不断挑战、磨练自己。潘晨笑言“八年复旦时光,回过头看,自己确实参与了很多学生工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悦纳自己、坚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实践中锤炼修为

潘晨(中)在云南大理大学白族文化研究工作室参访


  志愿服务中也总有潘晨的身影:她在第三届进口博览会、2020年复旦大学元旦校园开放日活动、2020年复旦大学泛海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复旦大学建党百年主题党日活动等活动中担任志愿者。


潘晨(右一)担任送餐志愿者

  今年学校准封闭管理以来,潘晨作为团委骨干,协助北区志愿服务工作,负责招募和培训志愿者队伍,完成一日三餐和部分物资配送,以及后期食堂取餐秩序维护等工作,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0小时。潘晨坦言,疫情时期的志愿者工作让她切实地珍惜当下、做好当下。“服务师生,协助学校的抗疫工作,让我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志愿者的角色让潘晨的生活变得充实,更有意义。


漫步在学业与成长的人生路上,潘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时代的命题,无论何时、何地、何处,她都将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撰稿: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