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优秀毕业生 | 袁超颖 :万家灯火可亲,是直面生活的不变勇气

发布者:谢袁欣发布时间:2022-09-15浏览次数:204



袁超颖,中共党员,新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获评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曾于新华社上海分社等主流媒体、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上海团市委等机关实习;运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新媒体平台“复旦卿云歌”。曾获复旦大学硕士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复旦大学光华奖学金(校级冠名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强传媒学子领导力奖学金。



在成长中学习

2014年9月,在进入复旦大学的第一天并且去报道摊三次才把东西领全的袁超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四年后的她,又是在同样一个清晨、同样的地点,作为本科生辅导员帮助新生再次体验了一遍完整的开学流程。在复旦八年的时光里,她在学业之外最大的投入便是伴随着学生工作的几千个日夜。

    袁超颖直言“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工作”。而其进入复旦后遇到的最大困难,便是在长期时间里,如何平衡学业和学生工作。“学生工作就像无底洞,一旦投入进去做起事来,大量的学习时间就会被挤压。”2021年9月-12月,正是她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秋招的忙碌之际,而她所带的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班同样也进入了毕业、求职、评优、升学的关键时刻。当时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的忙碌感至今仍令她“心有余悸”,“但其实仅仅焦虑也没有用,只管往前冲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好。我导师也经常和我念叨‘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军训期间袁超颖与所带班级学生们的合影


高效与紧张的学业、学生工作使袁超颖在复旦的八年学习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回忆起自己在复旦最自由快乐的时光,她坦言是其大四时,能拥有大块时间旁听文史哲课程。彼时的她旁听了艺术哲学、宋史、古典诗词等课程……在流淌着千百年前文化记忆的诗词歌赋中悠游涵咏;在壁画飞天的曼妙身姿里得到美的启迪。文史哲老师丰厚学识下带来的人文浪漫,为她亦展现了一个充满理想的绚烂星空。她在复旦最喜欢去、同时也是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曾经的光华学生书亭。彼时本科的她在学生书亭当班,每日携好友一同在书亭卖书、畅谈;给过路到访的游客指路、介绍书籍。“恰同学少年”时结下的深情厚谊,也在彼此的交流中不断使袁超颖向更好的自己成长。

以勇气直面生活

与本科相比,就读硕士期间袁超颖感受到的最大转变便是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加真切的掌控感。而这一切的深刻转变不仅源于她自身作为辅导员引领学生们成长的经历,更在于她看见了新生一代更为勇敢与豁达地直面生活的力量。

研一时,她看到本科一年级的新生早早地开始“三教久留”、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便也受到学生的不断鼓舞。“本来我觉得人生可以佛一些,但每次看到学生都那么有勇气,就觉得我应该也要奋斗。”在学生们不断向上的鞭策下,袁超颖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也变得越来越有勇气面对不同的全新挑战。

在一次本科生的男篮比赛中,袁超颖所带的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班面临着替补换球员无法满足人员要求的窘境,这对球员的体力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以为男生们会就此放弃,但最终他们却勇敢地凝结在一起,在场上挥汗如雨,面对强大的对手最终连续坚持完成了上半场与下半场的比赛。而在2021年毕业班选择下一批人才工程时,学生们又再一次使她懂得了勇气直面生活后的豁然。几名一直以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最后的人才工程选拔中落选了。本以为这会是令人意志消沉的打击,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她与学生们及时进行了谈话。未曾想学生们竟表现得坦荡豁达,甚至开始宽慰她。“那时候我知道了,他们的内心已经非常强大,强大到不需要通过外界的评判标准来证明自己。”以勇气直面生活,即便失败亦能迅速调整自己的人生状态,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正是由于辅导员的这一段经历,最终也给予了袁超颖选择定向选调生和直面生活困难的极大决心。


袁超颖与“新相工作室”成员合影

城市与乡村,不变的万家灯火

2016年的暑假,袁超颖赴新华社上海分社政治文化部进行实习。丰富的新闻素材极大地扩展了袁超颖对上海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内容,新华社有着不同的采访路线:科技线、教育线、体育线……一次为了写申城德比的稿子,尽可能准确预测球员技能对比赛结果的影响,袁超颖专门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足球规则,最终撰写出了成稿。

上海的夏天异常炎热,为了采写新闻常常需要从一个地点及时赶到另一个地点。宝山、嘉定、闵行、青浦的角角落落都有过袁超颖匆匆的足迹。彼时的上海地铁交通未及如今完善,袁超颖前往朱家角时,仍需赴人民广场乘坐大巴。从市区到郊区,沿途的车窗外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为了生计在清晨时分就开始忙碌的身影;回程时天色已晚,城市的霓虹却越发璀璨,万家灯火下的车水马龙亦让车上的袁超颖多次陷入沉思。

本科时新华社的实习经历让袁超颖从另一个角度看见了基层百姓,进而她对基层工作逐渐开始产生了兴趣,在研究生阶段便进入了团市委、团中央进行实习。在团市委实习期间,袁超颖真正第一次走进了上海的弄堂。繁华的南京路里一头钻进去,却满眼是不相符合的逼仄空间。“每一扇窗户的背后都是普通的百姓。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都是千家万户的事情。”站在当时走访居民的弄堂内,她望见外滩和陆家嘴,是繁华依旧的灯红酒绿,而转身再看窗内却是另一番故事。也正是在对这些小门小户的走访、大街小巷的穿行中,袁超颖逐渐知道了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角落都在鲜活地发生着一切,从而由衷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袁超颖在“扬帆计划”启动仪式现场

袁超颖在团中央的实习则是看见了更多不计得失、冲在一线的青年们的奋斗与担当。当时担任过山西省泊河村第一书记的连李生同志就深深触动了袁超颖。连李生孤身在黄土高原打拼,大到将这个落后涣散的村庄改造为脱贫攻坚排头兵,小到解决村民将围墙多移半米的事务,在千头万绪中逐一解决,在斗智斗勇中将村庄的贫困帽子彻底脱去。“他当时常常一个人坐在黄土高原上想办法”,这些切身的经历与奋斗的担当让袁超颖在动容的同时也坚定了理想信念。

万家灯火可亲,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永远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本科时袁超颖曾前往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进行支教。那个村庄三面环山,村民们在河谷平原搭起房屋聚居而成。初到村庄时,雷暴劈坏了信号塔,使得一直停电了四五天。但这并未阻止袁超颖和同伴们上课的热情,夜晚大家一起点着蜡烛,用手机为电脑开热点备课;白天则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丰富小朋友们的知识,甚至擅长音乐的同学带着小朋友们打起了架子鼓。

那时的夏夜山谷中,野草肆意生长,上面露水满溢,摇摇欲坠。虫儿低鸣,山谷水声潺潺;天上的云彩迅速飘动,月光也随之变化不定。唯一在黑夜中闪烁着最明亮的,便是袁超颖和同伴们一起点燃的烛光。短短十几天的支教也许并不能给孩子们带来人生彻底的改变,更不可能使她们的际遇发生云泥之别的变化。但这一抹烛光如同万家灯火的力量一样,给淳朴的孩子们种下了希望与美好的种子,而这将永远成为她们奋勇向前的点滴力量。

    对于未来,袁超颖依然以勇气鼓舞自己:“不管处于什么阶段,记得都要继续努力向前冲。”哪怕眼前是多少未知的困难与挑战,她的身后与心中,永远有点亮的烛光与万家灯火,可以有足够的勇气直面一切艰难困苦。



文: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周思媛